24小时服务热线:

400-8838-798

行业动态

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?市生态环境局答记者问

2022-06-02 08:35:28 东莞市中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

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,6月1日,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答记者问环节,回应媒体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。

东莞在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有哪些亮点措施?取得的成果如何?

近年来,东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把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全市治污攻坚的重中之重,遵循“系统、科学、精准”治水理念,大手笔投入资金、大兵团奋力作战、大力度突破瓶颈,取得了水污染攻坚战阶段性胜利。总的来说,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:一是坚持全市域一盘棋统筹,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,以上率下;建立完善市级-流域-镇级指挥体系,制订实施水污染治理1+N政策体系,全盘谋划,建立全市治水“一系统、一张网”管理格局。二是坚持全流域大兵团攻坚,成立茅洲河、石马河、东引运河、东江下游片区等四大流域现场指挥部,一线办公,就近指挥,集中力量以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4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。三是坚持全方位水环境改善。从污水管网建设、雨污分流工程、污水能力建设、系统工程完善、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方面集中攻坚,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总概算超过700亿元,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。四是坚持全社会促共治共享。创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,强化干部执行力保障;以最严格制度、最严密法治保护环境,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;创新出台新的有奖举报制度,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
过去五年多,我市共累计建成截污次网约1.4万公里,建成污水处理项目61项,分散式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0座,总处理规模431.4万吨/日)。全市治水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,城镇污水收集、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发挥作用,全市污水处理厂BOD进水浓度89.12mg/L,污水收集率达74.81%。污水处理效能的提升助推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,近5年来全市国考断面逐年改善,平均水质综合指数由12.7降至4.7(改善幅度达63%)。今年1-4月,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继续稳中向好并全面达标,有6个断面(旗岭除外)水质达Ⅲ类或以上,优良水体比例达85.7%,同比提高14.3个百分点,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%;;全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、农村53条黑臭水体100%无黑臭,内河涌消除劣V类比例达79.7%;华阳湖治水案例成为国家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”正面典型,茅洲河、华阳湖分别被评为广东省2021年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,其中茅洲河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

我市正在创建无废城市,对于我市来说,25项必选指标中,有7项指标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、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下降幅度等,完成难度相对较大,主要难点在哪里?将如何解决?

为稳步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按照国家、省相关要求,我市拟定了《东莞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实施方案》,结合东莞发展特点设定了56个量化指标,其中25个是必选指标,根据东莞现状并综合未来几年固体废物增长、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研判,必选指标中的7项相对其它指标完成难度较大。

以一般工业固废为例,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25年的目标是从78.8%提升到84.1%,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量下降幅度目标是减少7.9%,两个指标达标难点在于:一是我市产废企业量大面广,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高于珠三角及国内同类型城市;二是企业固废源头减量困难;三是综合利用途径单一(大宗固废主要用于建材利用);四是缺乏完善的收运、处置体系。后续将通过开展全链条收运处置体系研究及试点、推广先进技术装备,鼓励企业开展利用能力建设等27项工作任务提高一般工业固废管理水平。

工业危险废物难点指标有三项,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2025年要控制在0.016吨/万元(2020年为0.011吨/万元);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下降幅度要控制在16.9万吨(2020年为11.9万吨),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要从59.9%提升到64.5%。主要难点在于:一是根据预测,“十四五”期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年增长率超10%,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(6%-6.5%),导致危险废物产生强度进一步增长。二是我市危险废物填埋种类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主,随着人口增长及存量垃圾清理工作的持续推进,未来几年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需求将显著增加;三是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开发难度大,资源化利用标准缺失。我市设置了推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,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等22项任务促进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。

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这项指标要从7.3%提升到35%。难点在于资源化利用技术单一,再生产品缺乏标准,全过程监管机制尚未建立。方案设置了发挥全过程智慧监管作用,推动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,拓宽再生产品出路等13项任务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。

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监管情况,指标要求建设覆盖各类固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,难点一是现有的各类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统筹,数据无交换与共享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主体责任,未规定在线监控视频、数据等能否作为违法证据,推进固废信息化管理遇到阻碍。三是缺少信息化监管规划及标准体系。后续将整合各部门固废数据,统筹建立全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,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信息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
接下来,我市将按照先易后难、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,以“产生减量、利用增加、处置安全、填埋趋零”为目标,综合设置9大类48项工作任务34项建设项目协同促进指标的顺利达成。针对完成难度较大指标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政策制度,确保指标完成,稳步推动我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通过各部门、各镇街(园区)齐心协力,落实有力措施,相信2025年全部指标可以达到标准。

近年来,东莞“水质”“气质”明显好转,下一步东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什么挑战?

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大家可能都有明显感受,最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蓝天白天更多了,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新了。“十八大”以来,按照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,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实施了两个行动计划(分别是2014-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、2018-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),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,2020年PM2.5平均浓度下降至24微克/立方米,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值(25微克/立方米),远优于国家二级标准(35微克/立方米),2021年PM2.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2微克/立方米,相比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前的2017年(34微克/立方米)改善了35.3%,“东莞蓝”已成为常态。但是,我们也要清醒看到,虽然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稳步向好,但下一步要推进持续改善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臭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,已取代PM2.5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。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的效果不稳固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。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,需要动真碰硬,啃“硬骨头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基本完成燃煤、燃生物质工业锅炉以及黄标车的淘汰工作,对工业固定源、移动源、扬尘源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整治行动,下来会更加侧重加大源头治理力度,推动能源结构调整、产业产品绿色升级、深化车船机械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任务非常艰巨。三是管理能力还存在不足。我市大气污染源涉及行业多、数量大、分布散乱,机动车超过360万辆,管理难度和压力非常大。同时,PM2.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机理复杂,只有符合科学规律的减排路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。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治理能力现代化,构建污染解析、监测预报、精准溯源、深度治理、智慧监管、科学评估的全过程科技支撑体系,为实现“十四五”空气质量改善任务目标提供有力保障。

东莞将进行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如何加大宣传力度,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“无废城市”建设?

凤凰网我天天看,很愿意回答你的问题。你问的也是我们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创建“无废城市”,宣传要做的,无非三个方面:一是科普,让公众了解什么是无废城市。二是营造氛围,引起社会关注和支持;三是引导,无废城市怎么做,我可以做什么?

在具体形式上,我们打算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:

一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。开设专栏,进行专题宣传和集中报道。同时,以制作科普漫画、原创视频、电子海报及线上有奖问答等形式吸引公众关注参与,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。

二是开展“无废城市”主题宣传活动。利用地球日、环境日、土地日、清洁地球日等等,穿插“无废城市”的思想理念,维持宣传热度,加深公众的印象,提升宣传的长效性。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期间,我们将开展“无废城市”主题生态文明大讲堂,邀请专家、企业及市民代表作客电台“畅聊”无废城市话题等。全年常态化开展进机关、进家庭、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商场、进酒店、进工厂、进基地“八进”生态文明实践,强化“全民减碳”的公民意识,使无废城市所倡导的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自觉行动。

三是建立“无废城市”宣传教育基地。培育“无废文化”,建立起教育体系和机制,对重点固废产废企业开展常态化培训。探索制定“无废城市细胞”标准,创建示范点,打造典型性强的“无废工厂”、“无废酒店”、“无废基地”等精品细胞,以点带面,促进引导公众转变传统观念,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,有效化解“邻避效应”,引导形成“邻利效应”。

总之,我们希望与各新闻媒体、各社会组织全面加强合作,让我们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有想法有办法,新看点有亮点。

谢谢你的提问,我的回答完毕。

来源:东莞市生态环境局